
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秦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刚刚闭幕,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针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以及2024年有哪些重点经济工作,成为当前市场讨论的热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外需收缩与内需不足叠加、传统行业去产能与新兴产业放缓并存、市场价格阶段性下行与企业信心不足共振、美西方遏制与新兴经济体追赶挤压等挑战和压力。多家国际组织或机构预测显示,2024年中国GDP增长在4.5%—4.8%之间,预计2024年我国消费有望持续恢复,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
近日,多家国际组织或机构对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普遍调高了增长预期。各方普遍认为,中国宏观政策的效果不断显现,三季度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运行积极因素不断累积。
表1:主要国际组织或机构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测
例如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近日发布的《2023年亚洲发展展望(12月版)》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高于9月预测的4.9%。11月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发布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高于此前预期。当月早些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5.4%和4.6%,较10月份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
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表示,增速上调的原因是由于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强于预期以及中国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此外,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瑞银等多家国际商业机构,近期也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到5.5%之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12日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指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无疑是2023年最大的亮点。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6.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不仅高于疫情期间水平,也高于疫情前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积压的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叠加供给优化、业态升级刺激潜在消费需求的结果。
当前经济恢复仍面临需求不足等诸多挑战
今年前10个月,中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不可忽视的是,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当前经济运行仍然存在外需收缩与内需不足叠加、传统行业去产能与新兴产业放缓并存、市场价格阶段性下行与企业信心不足共振、美西方遏制与新兴经济体追赶挤压等挑战和压力。”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认为,需求不足的背后是预期转弱。他表示,从三重压力的角度看,当前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总需求的不足,主要的矛盾是预期转弱,导致社会商品消费不足。但必须说明的是,消费商品价格降低不是市场供求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收入下降所带来的。
今年以来,通胀一直处于低位。数据显示,10月CPI由上月同比持平转为同比下降0.2%,为年内第二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已经连续13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
“近几年来,很多人反映宏观政策出台的时间和大家预期有很大差异,也和以往经历有很多不同。”高培勇说,之所以存在这种预期差,首先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速有要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配置也必须突出对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此外,还在于宏观经济政策配置要汲取过往的经验教训,统筹发展和安全,并考虑到在当前我国经济体量背景下刺激性政策引导带动的效用等。
民营经济信心不足是预期转弱的另一个原因。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史晋川表示,从中国的市场主体来看,从国有部门到民营部门的转变就是宏观到微观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边界之间的调整,这种调整对民营企业的创造性以及民营企业的活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中国当前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4%、50.2%和50.4%,比上月分别下降0.1、0.4和0.3个百分点。
“11月PMI指数继续小幅回落,表明经济回升动能仍需着力加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需求收缩问题是企业生产和采购意愿不足的主因。政策方面,要大力增强积极财政政策对政府投资的支持力度,并通过产业链对企业生产投资产生广泛带动,促进企业生产投资意愿显著增强,进而促进就业形势向好,提高消费回升动力。
展望2024:扩大内需或将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会议认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多家国际组织或机构预测显示,2024年中国GDP增长在4.5%—4.8%之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预计,2024年我国消费有望持续恢复,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
报告分析认为,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和预期有望持续改善,为消费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在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均已出现改善迹象。2023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5.9%,高于GDP增速5.2%,扭转了此前居民收入增速慢于经济增速的局面;三季度当季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9.8%,表现不仅好于疫情期间同期水平,也好于疫情前同期水平。未来,随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望持续改善,消费增速将逐渐向疫情前水平收敛。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2024年我国GDP增速将继续保持在5.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会进一步加强。在主要拉动力量方面,扩大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中,居民商品消费还有较大修复空间,消费转型升级推动下,服务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方面,伴随房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三大工程”全面推进,基建投资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消费和投资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消费方面,目前消费复苏态势良好,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季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促消费作为扩内需重要抓手,应把“收入增长”放在主要位置,要促进企业经营循环、效益提升。投资方面,制造业、基建投资仍担重任,为基本面回暖保驾护航。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处于回暖轨道,从趋势上看,制造业有望加速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到拉升作用。
对于未来的政策措施,高培勇认为,要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精准地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各个着力点和重点上,“凡事要问质量和效益,凡事必讲精准和精细”,这是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必由之路。
肖钢建议,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跨周期调节应该优于逆周期调节。要注重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节奏平稳,讲求政策的时度效。要促进利率汇率的内外均衡,努力实现多元目标下宏观政策的均衡协调。
潘功胜指出,分析中国经济需要注意两个视角。一是当前中国的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万亿美元。庞大的基数决定了中国经济很难像此前那样维持每年8%—10%的高速增长。二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传统增长模式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也许短期内能实现更高增速,但也会固化结构性矛盾,损害增长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中国必须更加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这是中国必须要经历的转型之路。
“展望未来,中国拥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以及人力资源丰富且质量高等优势,加上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相信2024年及以后中国经济将保持健康、可持续增长。”潘功胜说。
责编丨秦婷
校对丨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